电子信息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做好本科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
突出“探索”,着力推进教学改革。学院采取教改立项资助、教材立项资助、教学成果评奖评优、质量工程建设奖励和教改工作计算教学工作量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5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获批校级MOOC/SPOC教学模式改革立项;“模拟电子电路”获浙江省首批精品视频共享课程建设立项;多门课程采用雨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探讨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改革与考核方式改革,以“电子与逻辑电路实验”为例,学生每人可获得一块Altera FPGA实验开发板,开展自主创新设计,课程考核则采用“数字电路系统自主设计论文答辩”全新模式,学生可自主选题或选择任课教师指定的实践项目。 突出“协同”,着力增进两课融合。学院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对接,致力于打造“两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抓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院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包括省“新苗”计划、国家大创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等。近三年,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6项、省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30项,院级“芯苗”人才计划立项158项,受益学生1000余人次;160多人次参与各类国家级竞赛,300多人次参与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9人次、全国二等奖51人次,全国三等奖4人次,省一等奖74人次、省二等奖64人次、省三等奖49人次。学院还积极开拓“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的多方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17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1个,顺利完成371人次的工程实习和27人次的专业实习。 突出“引导”,着力强化专业指导。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职业规划、考研就业等指导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适应度。按照1:200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强化思想指导;为每个学生班级配备新生班主任,强化学业指导;为学生科技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强化竞赛指导。2017年,学院出台《本科生导师组制实施暂行办法》,并率先在2017级本科生中推行“导师组制”。导师组由1名硕士生导师带领1-2名专业老师共同组成,以学生寝室为单位进行指导,每个导师组指导1-4个学生寝室。学院120位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导师组制”工作,为2017级120个学生寝室481名学生配备导师组41组。 突出“优化”,着力完善条件保障。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完善教学工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上,学院制定了《电子信息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及职责》《电子信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电子信息学院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实验室保障上,学院拥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有13个教学实验室、5个专业实验室。 突出“评价”,着力加强质量监控。在学校建立的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学院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并为各专业设置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副主任、课程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等;学院专门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督导队伍,协同保障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实施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学院对各主要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质量评价促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为确保课程质量评价的效率和客观性,学院还专门委托开发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管理平台。每学期末由课程负责人收集该课程各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数据和课程考核数据,并提供教学过程数据和课程考核数据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提交到管理平台,由系统在后台自动进行课程的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 突出“交流”,着力开展国际化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学生出国交流,外派交流生30天以上102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年开设全英语/双语课程24门次,其中全英语授课7门次,50%以上英语授课17门次,“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获2016年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大力吸引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在读外国留学生30人,其中2017年新招22人(含博士生1人)。 得益于教学工作的扎实有效,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连续七年学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7%。从就业区域看,每年在浙江省就业的学生比例超过80%,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就业单位来看,1/3以上学生在华为、海康、大华等优质企业就业。学院考研录取率高,每年学生考研升学率在25%左右,2017年达28.47%,其中出国升学比例为8.59%。(电子信息学院) |